中國醫(yī)藥化工網(wǎng)
【拼音名】Bái Zhǐ
【別名】薛、芷(《楚辭》),芳香(《本經(jīng)》),苻蘺、澤芬(《吳普本草》),白茝(《別錄》),香白芷(《夷堅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、川白芷、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風(fēng)的根。秋播種植的,次年7~9月間莖葉枯黃時采挖。春播種植的,當年10月采挖。擇晴天,先割去地上部分,再挖出根部。除凈殘莖、須根及泥土(不用水洗),曬干或微火烘干。置干燥不通風(fēng)處保存,防蟲蛀或霉爛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①興安白芷,又名:達烏里當歸,走馬芹。
多年生草本,高可達2.5米。根粗大,直生,有時有數(shù)條支根。莖粗大,近于圓柱形,基部粗約5~9厘米,中空,通常呈紫紅色,基部光滑無毛,近花序處有短柔毛。莖下部的葉大;葉柄長,墓部擴大呈鞘狀,抱莖;葉為2~3回羽狀分裂,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,長2~6厘米,寬1~3厘米,先端銳尖,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,基部下延成小柄;莖上部的葉較小,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,葉片兩面均無毛,僅葉脈上有短柔毛.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,總花梗長10~30厘米;總苞缺如或呈1~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,小總苞14~16片,狹披針形,比花梗長或等長;花萼缺如;花瓣5,白色,卵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向內(nèi)彎曲;雄蕊5,花絲細長伸出于花瓣外: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,短,基部黃白色或白色。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于圓形,分果具5果棱,側(cè)棱成翅狀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9月。
多生于河岸、溪邊,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巖上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等地。栽培于四川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西等地。
本植物野生種的根,在東北作獨活用,商品稱香大活,參見獨活條。
②川白芷,又名:異形當歸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直生,下面有數(shù)條支根。莖直立,圓柱形,中空,表面有細棱。葉互生;莖下部的葉2~3回3出式羽狀全裂,最終裂片長卵形至披針形;葉柄鞘狀,抱莖;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成廣闊膨大的葉鞘;葉邊緣有不規(guī)則鋸齒,上面綠色,下面灰白色至淡綠色,兩面均無毛,僅葉脈上有短剛毛,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,總花梗長15~20厘米;總值缺,小總苞數(shù)枚,狹披針形至線形,較小傘梗為長;花萼不明顯;花瓣5,白色,廣卵形至類圓形,先端微凹,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內(nèi)折曲;雄蕊5,花藥橢圓形: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。雙懸果長橢圓形,分果右明顯的5棱,側(cè)棱有較木質(zhì)化的翅?;ㄆ?~6月。果期6~7月。
生長于山地林緣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。栽培于四川、山東等地。
③杭白芷,又名:浙白芷、臺灣當歸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圓錐形,具4棱。莖直徑4~7厘米,莖和葉鞘均為黃綠色。葉互生;莖下部葉大,葉柄長,基部鞘狀抱莖,2~3回羽狀分裂,深裂或全裂,最終裂片闊卵形至卵形或長橢圓形,先端尖,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,基部下延成柄,無毛或脈上有毛;莖中部葉?。簧喜康娜~幾僅存卵形囊狀的葉鞘,小總苞片長約5毫米,通常比小傘梗短;復(fù)傘形花序密生短柔毛;花萼缺如;花瓣黃綠色;雄蕊5,花絲比花瓣長1.5~2倍;花柱基部綠黃色或黃色。雙懸果被疏毛?;ㄆ?~6月。果期7~9月。
分布浙江、臺灣等地。浙江、江蘇有栽培。
以上3種植物的葉(白芷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④云南牛防風(fēng),又名:滇白芷、粗糙獨活。
多年生草本,全株被粗糙的刺毛。主根紡錘形。莖下部葉具柄,柄長2~4厘米,基部有寬闊葉鞘,葉片2回羽狀深裂,長5~20厘米,寬5~7厘米,裂片寬卵形至長橢圓形,長2.5~5厘米,上面深綠色,粗糙細皺,下面淺綠色,邊緣具不等齒牙;莖上部葉與莖下部葉相似。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和側(cè)生;傘梗13~20;總苞缺或有1~3枚,線狀披針形;小總苞片4~5,線形;花2型,邊緣花較大,不整齊,中心花近于整齊;萼齒5,線狀三角形;花瓣5,白色,先端2裂;雄蕊5;子房近于無毛。雙懸果倒卵形或卵形,長7~8毫米,分果具5條細棱?;ㄆ?~7月。果期8~10月。
分布云南、四川。云南有栽培。
【性狀】
①川白芷(《濟生方》)
為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。類圓錐形而無明顯的棱脊,長約7~24厘米,直徑約1.5~2厘米。有時附有支根。頂端有凹洼的莖痕,也有多數(shù)同心環(huán)狀的紋理。表面黃色或淡棕色,有眾多皺紋,分布有少數(shù)長0.5~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,突起處色較深,有時有支根切除的痕跡,顯淡棕色。質(zhì)堅硬而較輕。斷面粉質(zhì),全部淡棕色,隨處密布棕色油點,形成層環(huán)狀,棕色而明顯,木質(zhì)部約占橫斷面的1/3強,射線緊密,自中心向四周輻射。氣微香,味苦辛。以獨支、皮細,外表土黃色、堅硬、光滑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四川。產(chǎn)于河北者稱祁白芷;產(chǎn)于河南者稱禹白芷、會白芷。此外,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安徽、山東等地亦產(chǎn)。
②杭白芷
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。類圓錐形而具四棱,長約10~20厘米,直徑約1.5~2.5厘米,頂端有凹洼的莖痕。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,有較少的縱皺紋,布有多數(shù)長0.5~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,習(xí)稱疙瘩丁,多排列成四縱行,體形因之而具四棱,突起處色較深,有時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跡。質(zhì)堅硬。斷面粉質(zhì),白色或類白色,皮部有多數(shù)棕色油點,形成層環(huán)狀棕色,明顯;木質(zhì)部淡棕灰色,約占橫斷面1/2強,射線緊密,自中心向四周輻射。氣芳香,味苦辛。以根條粗大、皮細、粉性足、香氣濃者為佳。條小或過大,體輕松、粉性小、香氣淡者質(zhì)次。
主產(chǎn)浙扛。
③滇白芷
為植物云南牛防風(fēng)的干燥根。直徑0.2~1.5厘米,分枝或不分枝,下部細。外表棕黃色,多深縱紋,時有支根痕,上部有橫皺紋。質(zhì)脆。斷面皮部類白色,散有棕色油點及裂隙,形成層不明顯,木質(zhì)部淡黃色,占全徑1/3。商品多已切成厚約1厘米以下的厚片。氣芳香,味辣而苦。
主產(chǎn)云南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含異歐前胡素(isoimperatorin)、歐前胡素(imperatorin)、佛手柑內(nèi)酯(bergapten)、珊瑚菜素(phellopterin)、氧化前胡素(oxypeucedanin)等。
【炮制】
揀去雜質(zhì),用水洗凈,浸泡,撈出潤透,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,再悶潤后,切片干燥。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采得白芷后,刮削上皮,細銼,用黃精亦細銼,以竹刀切,二味等分,蒸一伏時后出,于日中曬干,去黃精用之。
②《綱目》:今人采(白芷)根洗甜寸截,以石灰拌勻曬收,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。入藥微焙。
【性味】
辛,溫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辛,溫。
②《別錄》:無毒。
③《滇南本草》:性溫,味辛微甘。
④《藥物圖考》:有小毒,臭香,味辛。
【歸經(jīng)】
入肺、髀、胃經(jīng)。
①《珍珠囊》:足陽明胃、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肺、脾、胃三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足陽明胃經(jīng)、手陽明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
祛風(fēng),燥濕,消腫,止痛。治頭痛,眉棱骨痛,齒痛,鼻淵,寒濕腹痛,腸風(fēng)痔漏,赤白帶下,癰疽瘡瘍,皮膚燥癢,疥癬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陰腫,寒熱,風(fēng)頭(頭風(fēng))侵目淚出,長肌膚,潤澤。
②《別錄》:療風(fēng)邪久渴(久渴或疑作’久瀉’),嘔吐,兩脅滿,風(fēng)痛頭眩,目癢。
③《藥性論》:治心腹血刺痛,除風(fēng)邪,主女人血崩及嘔逆,明目、止淚出,療婦人瀝血、腰腹痛;能蝕膿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目赤胬肉,及補胎漏滑落,破宿血,補新血,乳癰、發(fā)背、瘰疬、腸風(fēng)、痔瘺,排膿,瘡痍、疥癬,止痛生肌,去面皯疵瘢。
⑤《滇南本草》:祛皮膚游走之風(fēng),止胃冷腹痛寒痛,周身寒濕疼痛。
⑥《綱目》:治鼻淵、鼻衄、齒痛、眉棱骨痛,大腸風(fēng)秘,小便出血,婦人血風(fēng)眩運,翻胃吐食;解砒毒,蛇傷,刀箭金瘡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8~2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】
陰虛血熱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當歸為之使。惡旋覆花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嘔吐因于火者禁用。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。癰疽已潰,宜漸減去。
【附方】
①治頭痛及目睛痛:白芷四錢,生烏頭一錢。上為末,每服一字,茶調(diào)服。有人患眼睛痛者,先含水,次用此搐入鼻中,其效更速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白芷散)
②治諸風(fēng)眩暈,婦人產(chǎn)前產(chǎn)后乍傷風(fēng)邪,頭目昏重及血風(fēng)頭痛,暴寒乍暖,神思不清,傷寒頭目昏暈等證:香白芷(用沸湯泡洗四、五遍)為末,煉蜜和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都粱丸)
③治半邊頭痛:白芷、細辛、石膏、乳香、沒藥(去油)。上各味等分,為細末,吹入鼻中,左痛右吹,右痛左吹。(《種福堂公選良方》白芷細辛吹鼻散)
④治眉框痛,屬風(fēng)熱與痰:黃芩(酒浸炒),白芷。上為末,茶清調(diào)二錢。(《丹溪心法》)
⑤治鼻淵:辛夷、防風(fēng)、白芷各八分,蒼耳子一錢二分,川芎五分,北細辛七分,甘草三分。白水煎,連服四劑。忌牛肉。(《瘍醫(yī)大全》)
⑥治腸風(fēng):香白芷為細末,米坎調(diào)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
⑦治大便風(fēng)秘:香白芷炒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入蜜少許,連進二服。(《十便良方》)
⑧治痔瘡腫痛:先以皂角煙熏之,后以鵝膽汁調(diào)白芷末涂之。(《醫(yī)方摘要》)
⑨治帶下,腸有敗膿,淋露不已,腥穢殊甚,臍腹冷痛,須此排膿:白芷一兩,單葉紅蜀葵根二兩,芍藥根(白者)、白礬各半兩(礬燒枯,別研)。為末,同以蠟丸如梧子大,空肚及飯前,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,候膿盡,仍別以他藥補之。(《本草衍義》)
⑩治腫毒熱痛:醋調(diào)白芷末敷之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
⑾治癰疽赤腫:白芷,大黃等分。為末,米飲服二錢。(《經(jīng)驗方》)
⑿治刀箭傷瘡:香白芷嚼爛涂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頭痛、牙痛、三又神經(jīng)痛:取白芷2兩、冰片2分,共研成末,以少許置于患者鼻前庭,囑均勻吸入。治療牙痛20例、三叉神經(jīng)痛2例,顯效時間最短1分鐘,最長10分鐘;治療頭痛21例,有效20例;神經(jīng)衰弱頭痛17例,有效14例,在2~7分鐘內(nèi)顯效?;蛞园总?0克,防風(fēng)26克,細辛5克,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,分裝滅菌后供肌肉注射,每次2毫升。治療20多例,亦效。另外,本品和紫草、白蠟、忍冬藤、冰片及香油(麻油)配制成白芷油,可治燒傷。
白芷
【出處】《本經(jīng)》【拼音名】Bái Zhǐ
【別名】薛、芷(《楚辭》),芳香(《本經(jīng)》),苻蘺、澤芬(《吳普本草》),白茝(《別錄》),香白芷(《夷堅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、川白芷、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風(fēng)的根。秋播種植的,次年7~9月間莖葉枯黃時采挖。春播種植的,當年10月采挖。擇晴天,先割去地上部分,再挖出根部。除凈殘莖、須根及泥土(不用水洗),曬干或微火烘干。置干燥不通風(fēng)處保存,防蟲蛀或霉爛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①興安白芷,又名:達烏里當歸,走馬芹。
多年生草本,高可達2.5米。根粗大,直生,有時有數(shù)條支根。莖粗大,近于圓柱形,基部粗約5~9厘米,中空,通常呈紫紅色,基部光滑無毛,近花序處有短柔毛。莖下部的葉大;葉柄長,墓部擴大呈鞘狀,抱莖;葉為2~3回羽狀分裂,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,長2~6厘米,寬1~3厘米,先端銳尖,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,基部下延成小柄;莖上部的葉較小,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,葉片兩面均無毛,僅葉脈上有短柔毛.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,總花梗長10~30厘米;總苞缺如或呈1~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,小總苞14~16片,狹披針形,比花梗長或等長;花萼缺如;花瓣5,白色,卵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向內(nèi)彎曲;雄蕊5,花絲細長伸出于花瓣外: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,短,基部黃白色或白色。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于圓形,分果具5果棱,側(cè)棱成翅狀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9月。
多生于河岸、溪邊,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巖上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等地。栽培于四川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西等地。
本植物野生種的根,在東北作獨活用,商品稱香大活,參見獨活條。
②川白芷,又名:異形當歸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直生,下面有數(shù)條支根。莖直立,圓柱形,中空,表面有細棱。葉互生;莖下部的葉2~3回3出式羽狀全裂,最終裂片長卵形至披針形;葉柄鞘狀,抱莖;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成廣闊膨大的葉鞘;葉邊緣有不規(guī)則鋸齒,上面綠色,下面灰白色至淡綠色,兩面均無毛,僅葉脈上有短剛毛,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,總花梗長15~20厘米;總值缺,小總苞數(shù)枚,狹披針形至線形,較小傘梗為長;花萼不明顯;花瓣5,白色,廣卵形至類圓形,先端微凹,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內(nèi)折曲;雄蕊5,花藥橢圓形: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。雙懸果長橢圓形,分果右明顯的5棱,側(cè)棱有較木質(zhì)化的翅?;ㄆ?~6月。果期6~7月。
生長于山地林緣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。栽培于四川、山東等地。
③杭白芷,又名:浙白芷、臺灣當歸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圓錐形,具4棱。莖直徑4~7厘米,莖和葉鞘均為黃綠色。葉互生;莖下部葉大,葉柄長,基部鞘狀抱莖,2~3回羽狀分裂,深裂或全裂,最終裂片闊卵形至卵形或長橢圓形,先端尖,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,基部下延成柄,無毛或脈上有毛;莖中部葉?。簧喜康娜~幾僅存卵形囊狀的葉鞘,小總苞片長約5毫米,通常比小傘梗短;復(fù)傘形花序密生短柔毛;花萼缺如;花瓣黃綠色;雄蕊5,花絲比花瓣長1.5~2倍;花柱基部綠黃色或黃色。雙懸果被疏毛?;ㄆ?~6月。果期7~9月。
分布浙江、臺灣等地。浙江、江蘇有栽培。
以上3種植物的葉(白芷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④云南牛防風(fēng),又名:滇白芷、粗糙獨活。
多年生草本,全株被粗糙的刺毛。主根紡錘形。莖下部葉具柄,柄長2~4厘米,基部有寬闊葉鞘,葉片2回羽狀深裂,長5~20厘米,寬5~7厘米,裂片寬卵形至長橢圓形,長2.5~5厘米,上面深綠色,粗糙細皺,下面淺綠色,邊緣具不等齒牙;莖上部葉與莖下部葉相似。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和側(cè)生;傘梗13~20;總苞缺或有1~3枚,線狀披針形;小總苞片4~5,線形;花2型,邊緣花較大,不整齊,中心花近于整齊;萼齒5,線狀三角形;花瓣5,白色,先端2裂;雄蕊5;子房近于無毛。雙懸果倒卵形或卵形,長7~8毫米,分果具5條細棱?;ㄆ?~7月。果期8~10月。
分布云南、四川。云南有栽培。
【性狀】
①川白芷(《濟生方》)
為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。類圓錐形而無明顯的棱脊,長約7~24厘米,直徑約1.5~2厘米。有時附有支根。頂端有凹洼的莖痕,也有多數(shù)同心環(huán)狀的紋理。表面黃色或淡棕色,有眾多皺紋,分布有少數(shù)長0.5~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,突起處色較深,有時有支根切除的痕跡,顯淡棕色。質(zhì)堅硬而較輕。斷面粉質(zhì),全部淡棕色,隨處密布棕色油點,形成層環(huán)狀,棕色而明顯,木質(zhì)部約占橫斷面的1/3強,射線緊密,自中心向四周輻射。氣微香,味苦辛。以獨支、皮細,外表土黃色、堅硬、光滑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四川。產(chǎn)于河北者稱祁白芷;產(chǎn)于河南者稱禹白芷、會白芷。此外,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安徽、山東等地亦產(chǎn)。
②杭白芷
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。類圓錐形而具四棱,長約10~20厘米,直徑約1.5~2.5厘米,頂端有凹洼的莖痕。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,有較少的縱皺紋,布有多數(shù)長0.5~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,習(xí)稱疙瘩丁,多排列成四縱行,體形因之而具四棱,突起處色較深,有時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跡。質(zhì)堅硬。斷面粉質(zhì),白色或類白色,皮部有多數(shù)棕色油點,形成層環(huán)狀棕色,明顯;木質(zhì)部淡棕灰色,約占橫斷面1/2強,射線緊密,自中心向四周輻射。氣芳香,味苦辛。以根條粗大、皮細、粉性足、香氣濃者為佳。條小或過大,體輕松、粉性小、香氣淡者質(zhì)次。
主產(chǎn)浙扛。
③滇白芷
為植物云南牛防風(fēng)的干燥根。直徑0.2~1.5厘米,分枝或不分枝,下部細。外表棕黃色,多深縱紋,時有支根痕,上部有橫皺紋。質(zhì)脆。斷面皮部類白色,散有棕色油點及裂隙,形成層不明顯,木質(zhì)部淡黃色,占全徑1/3。商品多已切成厚約1厘米以下的厚片。氣芳香,味辣而苦。
主產(chǎn)云南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含異歐前胡素(isoimperatorin)、歐前胡素(imperatorin)、佛手柑內(nèi)酯(bergapten)、珊瑚菜素(phellopterin)、氧化前胡素(oxypeucedanin)等。
【炮制】
揀去雜質(zhì),用水洗凈,浸泡,撈出潤透,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,再悶潤后,切片干燥。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采得白芷后,刮削上皮,細銼,用黃精亦細銼,以竹刀切,二味等分,蒸一伏時后出,于日中曬干,去黃精用之。
②《綱目》:今人采(白芷)根洗甜寸截,以石灰拌勻曬收,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。入藥微焙。
【性味】
辛,溫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辛,溫。
②《別錄》:無毒。
③《滇南本草》:性溫,味辛微甘。
④《藥物圖考》:有小毒,臭香,味辛。
【歸經(jīng)】
入肺、髀、胃經(jīng)。
①《珍珠囊》:足陽明胃、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肺、脾、胃三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足陽明胃經(jīng)、手陽明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
祛風(fēng),燥濕,消腫,止痛。治頭痛,眉棱骨痛,齒痛,鼻淵,寒濕腹痛,腸風(fēng)痔漏,赤白帶下,癰疽瘡瘍,皮膚燥癢,疥癬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陰腫,寒熱,風(fēng)頭(頭風(fēng))侵目淚出,長肌膚,潤澤。
②《別錄》:療風(fēng)邪久渴(久渴或疑作’久瀉’),嘔吐,兩脅滿,風(fēng)痛頭眩,目癢。
③《藥性論》:治心腹血刺痛,除風(fēng)邪,主女人血崩及嘔逆,明目、止淚出,療婦人瀝血、腰腹痛;能蝕膿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目赤胬肉,及補胎漏滑落,破宿血,補新血,乳癰、發(fā)背、瘰疬、腸風(fēng)、痔瘺,排膿,瘡痍、疥癬,止痛生肌,去面皯疵瘢。
⑤《滇南本草》:祛皮膚游走之風(fēng),止胃冷腹痛寒痛,周身寒濕疼痛。
⑥《綱目》:治鼻淵、鼻衄、齒痛、眉棱骨痛,大腸風(fēng)秘,小便出血,婦人血風(fēng)眩運,翻胃吐食;解砒毒,蛇傷,刀箭金瘡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8~2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】
陰虛血熱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當歸為之使。惡旋覆花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嘔吐因于火者禁用。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。癰疽已潰,宜漸減去。
【附方】
①治頭痛及目睛痛:白芷四錢,生烏頭一錢。上為末,每服一字,茶調(diào)服。有人患眼睛痛者,先含水,次用此搐入鼻中,其效更速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白芷散)
②治諸風(fēng)眩暈,婦人產(chǎn)前產(chǎn)后乍傷風(fēng)邪,頭目昏重及血風(fēng)頭痛,暴寒乍暖,神思不清,傷寒頭目昏暈等證:香白芷(用沸湯泡洗四、五遍)為末,煉蜜和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都粱丸)
③治半邊頭痛:白芷、細辛、石膏、乳香、沒藥(去油)。上各味等分,為細末,吹入鼻中,左痛右吹,右痛左吹。(《種福堂公選良方》白芷細辛吹鼻散)
④治眉框痛,屬風(fēng)熱與痰:黃芩(酒浸炒),白芷。上為末,茶清調(diào)二錢。(《丹溪心法》)
⑤治鼻淵:辛夷、防風(fēng)、白芷各八分,蒼耳子一錢二分,川芎五分,北細辛七分,甘草三分。白水煎,連服四劑。忌牛肉。(《瘍醫(yī)大全》)
⑥治腸風(fēng):香白芷為細末,米坎調(diào)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
⑦治大便風(fēng)秘:香白芷炒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入蜜少許,連進二服。(《十便良方》)
⑧治痔瘡腫痛:先以皂角煙熏之,后以鵝膽汁調(diào)白芷末涂之。(《醫(yī)方摘要》)
⑨治帶下,腸有敗膿,淋露不已,腥穢殊甚,臍腹冷痛,須此排膿:白芷一兩,單葉紅蜀葵根二兩,芍藥根(白者)、白礬各半兩(礬燒枯,別研)。為末,同以蠟丸如梧子大,空肚及飯前,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,候膿盡,仍別以他藥補之。(《本草衍義》)
⑩治腫毒熱痛:醋調(diào)白芷末敷之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
⑾治癰疽赤腫:白芷,大黃等分。為末,米飲服二錢。(《經(jīng)驗方》)
⑿治刀箭傷瘡:香白芷嚼爛涂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頭痛、牙痛、三又神經(jīng)痛:取白芷2兩、冰片2分,共研成末,以少許置于患者鼻前庭,囑均勻吸入。治療牙痛20例、三叉神經(jīng)痛2例,顯效時間最短1分鐘,最長10分鐘;治療頭痛21例,有效20例;神經(jīng)衰弱頭痛17例,有效14例,在2~7分鐘內(nèi)顯效?;蛞园总?0克,防風(fēng)26克,細辛5克,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,分裝滅菌后供肌肉注射,每次2毫升。治療20多例,亦效。另外,本品和紫草、白蠟、忍冬藤、冰片及香油(麻油)配制成白芷油,可治燒傷。